11月10日,“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院士圆桌会议——暨长江三角洲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战略论坛”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,与会院士、专家围绕主题,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如何在创新上实现从“一指禅”到“握成拳”,实现“1+1>2”的协同效果,将长三角建设成为面向全球、辐射亚太、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言献策。
此次论坛会上,上海市副市长周波提出,当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同构严重、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导致创新资源流动受阻、创新要素难以汇聚,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,难以发挥“1+1>2”的协同效应,应发挥协会、学会、产业联盟、技术中介在创新要素对接方面的作用,高校、研究机构应进一步改革考核办法和激励制度,让科研人员关注社会需要和企业需求。在十二位院士和资深专家的发言中,都集中在长三角协同创新、差异化发展的辨证观点。论坛所阐述的问题,正是高校多年来产学研工作所涉及的内容。
以宁伟教授为牵头的东华大学玻搪研究所工程部团队,在协会、高校及与产业产学研结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在对接协会与高校、协会与企业,高校与企业对接方面做了许多推进工作,不搞同质化研发,帮助企业错位竞争,特别是近年来在跨界创新转型驱动方面成绩显著,屡屡获奖,如:在电光源、难熔玻璃、固废利用、玄武岩纤维等不同的较难技术领域,攻坚克难,屡获佳绩。宁教授是上海市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兼窑炉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,他除了多次组织高校教师和学生参与学(协)会主办或协办的各种会议和项目外,自身团队一直关注社会和企业需求。近几年,团队已与企业先后完成了十多个产学研合作项目,创新要素对接方面走在了前列。现在,政府、院士、和专家都提到了创新要素应对接,产学研工作要深入展开,相信今后在产学研联盟方面会有更进一步发展。(协会稿)